1938年,日军在河南省鹿邑县的老君台上发射了13枚炮弹。这些炮弹如果击中其他地方,必定会发生爆炸,但令日军震惊的是,所有炮弹都未爆炸,成为了哑弹。尽管炮弹没有引发爆炸,日军却没有立即意识到其中的异常,反而急忙撤离了鹿邑县。45年后,当年参与炮击的炮手们组成团队重返老君台,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。令人疑惑的是,12枚炮弹被找到了,唯独剩下那第13枚炮弹,始终没有下落。这一事件为何如此神秘?为何这些炮弹没有爆炸?当年日军的炮手们为何重返此地?第13枚炮弹到底藏在哪里呢?
河南鹿邑的老君台,向来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,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的驻足。历史上,很多名人曾在这里留下诗文。老君台原名拜仙台,是明道宫的一部分,位于老子故乡鹿邑县东北。根据传说,老子曾在此地得道升仙,因此此地也被称为升仙台。直到公元1014年,宋真宗追封老子为“老君”之后,台名才正式改为“老君台”。这座台高13米,顶部面积超过700平方米,结构由大块砖石砌成。台下建有山门,而台上有三个殿堂,正殿内曾供奉着一尊两米高的老子铜像。台阶由32级石梯和正殿前的一级石阶组成,象征着老子升天的神迹,台周围还种植了13棵常绿柏树,四季常青,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。
展开剩余74%尽管老君台历史悠久,吸引了众多游客,但1983年却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日本游客。这个团队中的大部分成员已是接近七十岁的老人,他们步伐缓慢,尽管需要频繁停下来休息,但每个人都坚持着,最终攀登到了老君台。老人在到达台顶后,表现出异常虔诚,他们不停地鞠躬,嘴里念念有词,神情专注,与普通游客的态度截然不同。这种举动吸引了围观群众的注意。最终,几位好奇的游客上前询问,才得知,这些老人竟然是当年曾向老君台发射炮弹的日本炮手。老人之一,梅川太郎,向大家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,并向在场的中国人真诚地道歉。
梅川太郎回忆起1938年的情形,当时他仅是日本军队中的一名普通炮兵,随同长官藤田与日军一起进军河南。当时,鹿邑县已经是空城,游击队和当地居民早已撤离。日军选择先占领制高点,以便从高处观察城内的情况。老君台成为了日军的首选。藤田判断老君台的布局可能是游击队设伏的理想场所,因此决定先进行炮火试探,判断是否有敌人潜伏在其中。梅川太郎接到命令后,迅速将迫击炮对准老君台,炮弹精准命中,但让他惊讶的是,炮弹并未爆炸。经过四次射击,所有炮弹依然没有爆炸,这让日军成员开始怀疑梅川太郎是否在故意放水。然而,梅川太郎深知自己不能违抗命令,于是继续发射炮弹,直到第十三颗炮弹仍未爆炸。此时,藤田彻底崩溃,他开始怀疑是否是老君台的神灵在作祟,便带领部队停下来,开始向老君台的神像磕头。
梅川太郎向大家透露,这一事件让他产生了深刻的反思。几年后,他决定频繁地来老君台,点香、磕头,表示对老子思想的敬仰,并且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启示。1997年,他还从日本空运了一根独特的白色方形石柱,刻有多个语言的祝愿:“愿世界和平。”他认为,战争的发动缺乏正义,他必须为当年的罪行忏悔。
虽然这些炮弹最终没有爆炸,但关于第13枚炮弹的去向,一直是个谜。专家们的调查指出,炮弹的未爆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发射角度和高度问题。尽管如此,一些炮弹仍飞入屋内或者嵌入墙壁,且有目击者称炮弹曾接近13棵古老的柏树。令人惊讶的是,第13枚炮弹直到2003年才被意外发现。那年9月5日,经过几天的暴雨后,老君台的一处外墙突然倒塌,施工队在倒塌的砖土中发现了这枚历史悠久的炮弹。专家分析,这枚炮弹已经深埋地下多年,但依旧具备爆炸威力。最终,经过处理,这枚炮弹被引爆,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令人惊叹其威力。
虽然许多解释尝试了不同的角度,如认为炮弹未爆是因为天气、地面湿软等因素,但这些都不能完全解释老君台的神秘现象。有人认为,或许老君台的神灵庇佑,避免了这些炸弹的爆炸。如今,依然矗立在台前的13棵古柏,以及那13枚炮弹,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团,等待着后人去解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