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,RET基因变异曾长期隐匿于罕见突变的阴影中。这种驱动约1-2%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、60%甲状腺髓样癌(MTC)和10%乳头状甲状腺癌(PTC)的关键基因,因患者群体分散、缺乏高效疗法而成为“被遗忘的角落”。然而,普拉替尼(Pralsetinib)的出现,如同一束精准的探照灯,照亮了RET融合/突变阳性癌症的治疗前景。凭借其高选择性、强效力和颅内活性,普拉替尼不仅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,更重塑了这类罕见癌症的治疗标准。
精准制导:直击RET靶点的“高选择性杀手”普拉替尼的设计核心在于其对RET激酶近乎“绝对”的选择性,这使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超越传统多激酶抑制剂(MKIs):
强效抑制: 普拉替尼是一种口服、强效、高选择性的R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。它对RET野生型及多种激活突变(如RET融合、RET点突变如M918T)具有极低的纳摩尔级半数抑制浓度(IC50),效力显著高于卡博替尼、凡德他尼等多靶点药物。
展开剩余87%卓越选择性: 其关键优势在于对RET靶点的超强选择性。相比MKIs(如卡博替尼抑制VEGFR2、c-MET等),普拉替尼对RET的抑制效力是对VEGFR2抑制效力的80倍以上。这意味着它能更精准地阻断驱动肿瘤生长的核心RET信号通路,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因脱靶效应(特别是抑制VEGFR相关通路)导致的常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(如高血压、手足综合征、蛋白尿、出血风险增加等)。
克服耐药突变: 对常见的溶剂前沿突变(如RET G810R/S/C)等潜在的获得性耐药突变也显示出抑制活性,为长期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(尽管耐药仍是挑战)。
穿透血脑屏障: 临床前模型和临床数据均表明普拉替尼具有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(CNS)渗透性,能有效对抗脑转移这一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。
临床亮剑:ARROW研究数据奠定里程碑普拉替尼的卓越疗效在关键性I/II期ARROW研究(NCT03037385)中得到充分验证,覆盖了RET融合阳性NSCLC、RET突变型甲状腺癌及其他RET改变的实体瘤:
初治RET融合阳性晚期NSCLC:
客观缓解率 (ORR): 在未接受过全身性治疗(特别是未用过RET TKI)的患者中,独立评审委员会(BICR)评估的ORR高达72% (95% CI: 62-81%)。这意味着超过七成患者肿瘤显著缩小。
完全缓解 (CR) 率: 达到11%,部分患者实现影像学可见的肿瘤消失。
持久获益: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 (DoR) 为未达到(NR),意味着大量患者持续获益中。约80%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≥6个月。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(PFS) 同样未达到, 12个月PFS率高达82%。这些数据确立了普拉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卓越地位。
脑转移控制: 对于基线存在可测量脑转移灶的患者(n=9),颅内ORR达到56%, 颅内CR率为33%,展现了其强大的颅内抗肿瘤活性。
经治RET融合阳性晚期NSCLC (含铂化疗后):
ORR: 在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患者中(通常预后较差),BICR评估的ORR为61% (95% CI: 50-71%),疗效显著超越传统化疗。
CR率: 6%。
持久性与生存: 中位DoR为22.3个月,中位PFS为17.1个月,中位总生存期 (OS) 为44.3个月。这些数据表明,即使是在后线治疗中,普拉替尼也能为患者带来深度且持久的疾病控制,显著延长生存期。
RET突变型晚期甲状腺髓样癌 (MTC):
初治患者: 对于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(包括MKIs)的患者,ORR为71% (95% CI: 52-86%),中位DoR为未达到, 24个月DoR率为80%。
经治患者 (既往接受过MKIs如卡博替尼/凡德他尼): 在预后更差的MKI经治患者中,普拉替尼仍展现出显著疗效,ORR为60% (95% CI: 45-74%)。中位DoR为未达到, 18个月DoR率为67%。中位PFS为未达到(数据成熟时估计下限为29个月),显著优于历史对照。
缓解深度: 在MTC患者中观察到的肿瘤缩小程度通常非常显著,部分患者肿瘤负荷大幅减轻。
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 (主要为PTC):
总体人群 (含经治): ORR高达89% (95% CI: 70-98%),其中CR率为10%。
放射性碘难治 (RAI-R) 患者: 对于这类治疗选择有限的患者,ORR同样达到89%,为控制疾病进展提供了强效方案。
安全护航:选择性优势带来更优耐受性普拉替尼的安全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MKIs有了显著改善,这直接得益于其高选择性:
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(TRAEs,发生率≥25%):
实验室指标异常: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升高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升高、贫血、便秘、肌酐升高、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、高血压、疲劳、淋巴细胞计数降低、白细胞计数降低、血小板计数降低、口干、腹泻。
症状性AE: 肌肉骨骼疼痛、咳嗽、发热。
关键≥3级TRAEs(需重点关注):
中性粒细胞减少: 发生率约42%(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约3%),是普拉替尼最需管理的血液学毒性。需定期监测血常规,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支持或调整剂量。
高血压: 发生率约28%(≥3级约14%)。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,及时启动或调整降压药物治疗。
ALT/AST升高: ≥3级发生率分别约为8%和5%。需定期监测肝功能。
对比传统MKIs的优势:
显著减少: 手足综合征(发生率低)、出血事件(发生率低)、蛋白尿(发生率低)、动脉血栓栓塞事件(罕见)等常见于MKIs(如卡博替尼、凡德他尼)的严重不良反应。
总体耐受性更佳: 尽管血液学毒性和高血压仍需管理,但其整体安全性谱更易控制,因TRAEs导致的永久停药率相对较低(ARROW研究中约4-9%,取决于适应症)。
剂量与管理:个体化策略确保安全有效标准起始剂量: 400mg(四粒100mg胶囊),口服,每日一次,空腹服用(餐前至少2小时或餐后至少1小时)。
剂量调整: 主要基于不良反应(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、高血压、肝毒性)的严重程度:
首次减量: 300mg 每日一次。
第二次减量: 200mg 每日一次。
第三次减量: 100mg 每日一次(若仍无法耐受,则永久停药)。
重要支持治疗与监测:
血常规监测: 治疗前、前3个月每2周、之后每月监测。
肝功能监测: 治疗前、前3个月每月、之后根据临床需要监测。
血压监测: 治疗前、治疗开始后至少每周、剂量稳定后至少每月监测。
出血监测: 对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加强监测。
临床应用与适应症基于ARROW研究的突破性数据,普拉替尼已获得全球多个主要监管机构(包括美国FDA、中国NMPA等)批准:
适应症:
用于治疗经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为RET融合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成人患者(无论初治或经治)。
用于治疗需要系统性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(MTC)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患者(无论初治或经治)。
用于治疗需要系统性治疗且放射性碘难治(如适用)的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患者。
未来方向:深化获益与克服挑战普拉替尼的成功开启了RET靶向治疗的新纪元,但探索仍在继续:
克服耐药: 识别普拉替尼的耐药机制(如获得性RET G810X等溶剂前沿突变、旁路激活、组织学转化等)是核心挑战。新一代RET抑制剂(如SYSA1501/TPX-0046, LOXO-260)正在研发中,旨在克服特定耐药突变。
探索联合治疗: 评估普拉替尼与MEK抑制剂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PD-1/L1)、抗血管生成药物等的联合策略,以期实现更深缓解、更长生存及克服耐药。
巩固一线地位与拓展适应症: 在RET融合NSCLC一线治疗中,普拉替尼已显示出优于化疗±免疫的潜力,其标准一线地位持续巩固。进一步探索其在其他RET变异实体瘤(如结直肠癌、胰腺癌、唾液腺癌等)及更广泛人群(如儿童)中的价值。
追求功能性治愈: 在甲状腺癌等惰性肿瘤中,探索有限疗程治疗或停药后持续缓解的可能性
结语:点亮罕见靶点,重塑生命轨迹普拉替尼的诞生,是精准医疗惠及罕见突变人群的典范。它凭借对RET靶点的高选择性强效抑制,在RET融合阳性NSCLC和RET突变型甲状腺癌(MTC/PTC)患者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缓解率、深度缓解和持久生存获益,显著超越了传统化疗和多激酶抑制剂时代的效果。其可控的安全性谱,特别是避免了MKIs常见的严重脱靶毒性,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。强大的颅内活性更为脑转移患者提供了关键保障。
普拉替尼不仅是一款药物,更是改写罕见癌症治疗规则的里程碑。它精准地照亮了曾被忽视的RET变异患者群体,为其带来了切实的生存希望和更优的治疗选择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,普拉替尼及其后继者将继续引领RET靶向治疗向更深层次、更广维度发展,在攻克难治性癌症的征途上镌刻下坚实的印记。这把名为普拉替尼的“精准之刃”,正持续为RET变异患者斩断病魔枷锁,铺就生命延展之路。
更多药品相关问题,请咨询客服了解!
发布于:辽宁省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